人民服务网
 
地方: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浙江|安徽|江苏|福建|甘肃|江西|贵州|云南|青海|四川|陕西|宁夏|海南|内蒙古|海南|澳门|台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主站文化

爱墨景观设计——张立君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美丽乡村代表作品

2021-04-13 14:24:54 作者:admin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电(国家级期刊•中国经贸杂志社副主编郝江华推荐)

美丽乡村代表作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国人不禁感叹国家的快速发展。在经济腾飞的这三十多年,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问题开始慢慢成为国家民生的焦点。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事实上,农村地域和农村人口占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因此,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加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唯此,才能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

一 、中国乡村现状调研基本情况

1、人口流失

近期在我们考察闽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时候,到过一个村庄。根据当地老者的描述,这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村庄,起源于宋朝,一直是人口繁盛,百业兴旺,老有所养,幼有所乐。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年轻的人逐渐外出拼搏,在村子里所感受到的并不是老者口中的朝气,所到之处,尽显暮气暗沉。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总觉得村子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不确定的阴霾。老幼相守的村子,嗅不到一点希望的气息。留守的老人们,即使对于冷清的村落千般无可奈何但出于对故土的留恋还是不愿意弃村离去。外出的年轻人,大多除了偶尔回家过节外,这里只是他们在外能说起的一个地方:老家。衣锦还乡的说法已经慢慢开始不属于这个地方。

2、荒芜的农田

因为劳力限制,村庄里的耕种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变。水田当旱地种,田地退化,土质板结,这是化工农业不可避免的后果。偶尔在村前的空地上看到种上茶叶或苗木的,也仅表示这田地还有主人。与其说是种植经济作物,不如说是一种占田的办法。

农田周围的树木开始吞噬农田。人口越来越少,养猪吃饲料,柴火需求下降。于是,树木肆意生长,农田成为林中一隅。

往后的发展,年轻人不会种地,自然和人争夺土地会以自然的胜利而告终。人退林进,也未必不是好事,但村庄的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3、老去的一辈

改革开放后,实行责任制初期的一代人,为自己的那个富裕梦想而竭尽全力,最辛苦、最勤劳的一代人,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留守在故土的这代人。辛劳了一辈子,劳作已经成为了习惯,成为了生活,只要有能力劳动依旧不会贪图享福的老人们,却又一次充当了父辈,惦记着地里的菜又放心不下城里的娃,奔波劳碌,寒来暑往的,依旧没能颐养天年。

精力、生命有限,这一代人开始逐渐逝去。他们劳碌了一辈子,最终发现后继无人;田地,正被繁茂的树木吞噬;家园,后辈们不再眷顾。甚至有的坟头连草都快一人高了。

4、想要返乡的第一代外出者

这是一批处于临界状态的人,正在回家还是继续打工之间徘徊,两边都感觉是鸡肋,都没有多少好事情了。这正是第一代打工者的最终结局,年龄在四十到五十五岁之间,这一辈回归乡村,传统的耕作收益甚微,种田缺乏激情;继续留在城市,由于年纪的问题也失去了核心的竞争力;子女们又多数刚步入社会,赡养能力有限。这代人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城市,但是钢精水泥的世界里却将他们慢慢的边缘化。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结局。

5、夹缝中的第二代外出者

这里说是外出者,其实他们多数是被外出,很大一部分的人是出生就在城市。呼吸的第一口空气就夹带着汽车的尾气,甚至和城市的孩子出生在同一个产房,但是他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却注定有着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首先是教育。多数孩子的命运是被送回了老家,隔代教育,爷爷奶奶只能满足物质生活上的照顾,教育对于老人来讲完全就是学校的事,加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初中开始可能就得到县城,对于一个从小在山村里的孩子,那俨然是一个大世界,充满了新奇和诱惑,也充满了各种不安定的因素,交到的朋友,接触的事物有时候很轻易的就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人生,铺张浪费、辍学等词语大家都耳熟能详,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慢慢的,这群孩子长大了,学有所成的、浑浑噩噩的、不学无术的都步入了社会。良莠不齐的构成了第二代外出者,他们是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稳定群体。如果说他们的父辈最终会回归乡村,那么他们将是既想要又难以融入城市,又回不了乡村的一代。

总的趋势是,人口回流将越来越少,落叶归根良性循环的乡村,始终不可得。优秀分子通过高考等渠道一去不复返,年轻一代虽难以进城,还是勉强赖在城市,不愿返乡。乡村发展后继无人,没有人的乡村只有衰败,只有重新回归自然。

6、现代文明产物的遗留问题

现代化文明发展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各方各面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此我们仅仅说明的是对于农村而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垃圾问题。随着大量的塑料、玻璃产品的出现,以往的那些可自然降解循环的垃圾处理方式已经难以适用在现代社会,城市中都需要专项专治,更不要说配套建设难以完善的农村。加上各种液体垃圾(洗涤用品、农药等),不但影响了环境美观,更严重的破坏了水源,产生的影响就算不在当下,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显现无疑。

二是传统手艺的遗失。这些技艺既是对物质的极大节约,又塑造了大量生活中的艺术品。在工业产品充斥的时代,这些都不存在了,或者至少是濒临消失。多少曾经信手拈来就能制造的工艺品,已经开始进入博物馆。

三是商业化、货币化渗透。过去的换工互助,现在变成了非常直接的货币交易。曾经村里有个红白事,全村人各处各力相互帮衬,时至如今,钱到人到甚至人都不到就算了解了一桩大事。人与人之间淳朴的关系也慢慢的随着利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二、 近年乡村改造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要让居民, 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2013年,中南海发出了这样的一个声音,瞬间引爆了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导火索。美丽乡村建设搞的如火如荼,聚焦点一下子又回到了当年毛主席创建新中国时最注重的根据地-农村。想想性质是不是有点像当年的上山下乡。

各级政府领导、党政机关响应党的号召,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列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关的负责部门,也有了建设美丽乡村的专项资金,一路高歌猛进的工作进程取得了一些切实可见的成效,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许多问题。

下面先来盘点一下这些真金白银的成效:

1、路通了。老人常说要致富先修路,最突出的恐怕就是路了。在早先村村通的建设基础之上,再次铺开路网的建设,不好走的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不够宽的水泥路也加宽了,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出行的条件,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墙白了。粉墙黛瓦,中国传统建筑外立面的代表,在美丽乡村政策的推动下,把村里的墙重新粉刷,去掉了小广告、牛皮癣,让农村感官上更加的整洁,更加的有序。

8.jpg

3、房修了。把那些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的危房拆除了,有破损但满足修复条件的房屋也修葺了,基本上改变了破败萧条的基本感官。

4、垃圾少了。投入资金划区域的投放垃圾箱或建设垃圾堆放点,把原先村民自己选址随意堆放垃圾的场地规范化,在统一及时的安排清运工作,整体卫生得到了的改善。

5、污水少了。传统的农村生活污水多数为露天排放,不但产生气味还污染环境,系统的建设污水收集和排放体系,改变了多数农村局部区域气味刺鼻的情况,也为村民健康做了贡献。

6、看小病方便了。根据人口分布的评估,在保证有效时间内可得到简单救治要求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符合国家规定的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7、环境好了。在配套设施完善的基础上,路边种了绿化带、花坛,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了公共活动的小花园,让村民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

政府工作也做了,钱也花了,很直观的看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成效的背后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仅以我们考察调研的过程,归纳一下发现的部分问题:

1、基层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偏离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初衷,把美丽乡村建设当做了政绩工程。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三五年就可以搞好,对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

2、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那么,应当让农民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让他们享受建设的成果。而不是由干部干出来的美丽乡村。

3、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在我国广大农村,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守旧封闭,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大部分农民没有自己的致富产业,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4、资金投入不足,农民经济的承受压力加大。在农村建设中,边远山区小县,农村较为贫困,广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道路硬化、改水、改厕、墙壁粉刷,猪牛栏改建的任务繁重,而省、市下拨及群众自筹、挂点单位帮扶的资金相对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建设的需要,加上农民收入不高,而建设进度又不能耽误,就只能动员群众加大投入加快进度,这就相对地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经济的承受压力也就无形地加大了。

中国农村基数庞大,要有循序渐进式的思考和对可持续性的研究,千万不要形成掠夺农村资源、破坏农村生态的建设模式。乡村资源是宝贵的、农村生态是脆弱的,保护乡村资源和生态是首要任务,建设工作要谨慎,勿让后人骂。

基层干部们开展工作要记得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勿忘大跃进时期的历史教训

三 、美丽乡村改造的思路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以美丽为标准,以乡村为项目实施的主体。“美丽乡村”的具体内容应包括自然环境美、生态建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美、科技手段支撑农业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美,乡村文化与人文素养提升形成的动态行为环境美。我们将这一内涵统称为“自然、生态、科技、文化”四位一体。

美丽乡村建设应当紧紧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禀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实施,深度挖掘乡土特色、产业特色、景观特色、民俗特色等,因地制宜进行特色化打造,宜林则林,宜景则景,着力彰显其独具的魅力。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做到统筹兼顾、城乡一体。编制美丽乡村规划要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做到“上下一致,多规合一,做长期建设准备,一张蓝图画到底”思想,切实有效的把规划设计理念贯彻落实。

在做美丽乡村规划前期的构想时,不可脱离实际,农村的事儿,要多听听农民的声音。美丽乡村是最终目的是要为农民服务,民生和民声同样重要,反对为了乡村美丽,去建设美丽乡村,很多村庄并不是家家都参与旅游项目,大部分人还是住在农村,不是每个农民都想把自己的家变成旅社、饭店等等,特别反对政府为了所谓的拉动经济而强加植入旅游概念。

我们也同样的参观过很多改造后的乡村,确实整体风貌感觉良好,但是深入观察以后发现,看似华丽的外表改变不了内部的本质,与其说建设了美丽乡村,在我们看来是政绩工程为农村盖了一层遮羞布。接触过很多基层干部诉说着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麻烦,基层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这时我们就要反思一下,农民难道不想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得更好吗?当然不是,没人愿意在破旧潮湿气味怪异的环境下生活,那么溯其根本是因为什么?是贫穷,农民不富裕,也就没有能力去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

我们的建议是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冷静一下,首要问题是要诊断乡村问题,要对农村的资源进行盘点,看看适合什么产业,如果这个村有适合发展的产业,那就用专业的方法和体系来做产业。这样,才能真正乡村发展,带动乡村致富。近年来一直被吹捧乡村旅游也是很好的乡村产业。如果村庄适合旅游,那就从旅游入手,组织专业旅游团队带领大家做旅游产业。但无论从哪个产业入手,都需要一个可行产业、一个可行的运营方案和一个运营团队。我们不要做农民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把我们的生活方式强加给他们。不要让农民感觉到被扶贫,听听他们的意愿,他们的参与是最重要的,他们才是脱贫的主角。

综上所诉,我们的美丽乡村倡导理念是,先从产业引导做起,吸引人才反哺,加速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辅助建设最基础的民生设施,改善短期内农村的生活条件,以循序渐进式的方案,逐步提高农村风貌。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加强引导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的思想意识上有“农村是我家,美丽靠大家”观念。等到农民腰包慢慢鼓了,改善居住条件自我意识慢慢提高,再根据统一蓝图全面铺开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那时候的建设将会变得顺其自然,是顺势而生,而不是为建而建。

美丽乡村建设投资周期长,是民生项目,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及政府部门相关文件的要求,万万不可盲目激进,杀鸡取卵。

四 、美丽乡村发展趋势

纵观近年来美丽乡村热潮,在各个地方政府摸索实践下,目前中国的美丽乡村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模式,并有了相对成功的案例。简单的收集归结了国内一些我们认为比较具备代表性和可借鉴的模式分享一下:

1、产业发展型

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产生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乡村,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集聚、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微信图片_20210413142157.jpg

2、生态保护型

生态保护型模式多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典型案例:浙江省安吉县

20.jpg

3、城郊集约型

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存在于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21.jpg

4、资源整合型

资源整合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或者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或者其他农业资源发达地区,产业以渔业或者牧业,或其他农业资源为主。

典型案例: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

23.jpg

5、高效农业型


高效农业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典型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22.jpg

6、休闲旅游型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典型案例: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景区

24.jpg

7、文化传承型


文化传承模式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经典案例:福建省南靖县云水谣古镇

25.jpg


张立君 美国爱墨AM现代景观设计公司总裁兼首席设计师

中国福州立君现代景观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简历:

张立君,画家,其绘画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并被联合国、白宫、美国世界艺术中心、美国自由女神博物馆、哈佛大学等机构收藏。

立君同时又是美国爱墨AM现代景观设计公司总裁兼首席设计师、纽约画院院长、美国景观建筑设计师协会(ASLA)会员、中国福州立君现代景观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乡村改造设计理念被中共中央党校认可并推广。

张立君曾说过:艺术是相通的,我只是从画布走向大地的耕耘者。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8719号
&2020 人民服务网 版权所有